据心理学家统计分析,高考后考生易出现心理问题,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,60%—70%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“焦虑”,近20%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。
情况1:焦虑型考生,易产生心因性腹泻
高考结束后,等待成绩揭晓的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,在这一期间,要注意预防考生心因性腹泻。有考生高考后总是拉肚子,既没有吃坏东西,到医院也没有查出具体原因,却总是腹痛,上完厕所就缓解了,一天要三四次。
专家指出,考生和家长要正确对待考分,不能期望值太高,否则万一达不到,落差太大,会过度失望,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。当成绩出来之后,如果不理想,家长不要一味责备孩子,或者给孩子无形的压力。
情况2:放纵型考生,规律生活被打破
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。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,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,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,因此毫无节制地吃喝玩乐。有些家长面对这些行为,虽觉得不妥,但都会纵容,使此类现象愈演愈烈。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,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。
情况3:茫然型考生,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
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,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。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、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,随着压力的释放,会产生一种虚无、无所适从的感觉。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,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,这种感觉更明显。
如何应对:高考结束后松紧应有节制
高考后放松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休息,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或者出外旅游,还可以进行一些“调整性学习”,以便早点实现角色转换。
1、适当休整
高考后,长期紧张疲惫的考生需要适当的休整。休整的方式是多样的,如睡几个懒觉,参加一些娱乐活动,和同学一起去旅游、游泳、打球等,当然要注意安全第一。
2、 把孝心献给父母
这一个暑假对众多考生来说,是人生旅途的一个特殊驿站。走过这一站,其中大多数人将背起行囊,离开父母踏上各自征程。行将离别,理应为父母再尽孝心。哪怕是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,为父母捧上一杯绿茶,煮一顿饭,洗一洗衣服,陪父母聊聊天,都是给父母的欣慰。
3、静心学习,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早做准备
中学时代这一最后的假期,将是考生向更高目标冲刺的蛰伏期,学习劲头不能因为高考的结束而任其松弛。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,更应当提前做好大学学习生活的准备。
4、利用暑假期间学点才艺
当今社会,是一个敢于并善于表现自我的年代。高考后是众多考生发展特长、增长才艺和完善自我的大好机会。可以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才艺,如绘画、唱歌、书法、演讲、弹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