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化剂、添加剂、染色馒头等各种食品安全风波,使得回家吃饭成了一种智慧,阳台种菜成为一种风尚。食品安全专家马志英先生在《什么可以吃:安全食品选购攻略》一书中,教读者选购安全食品的技巧。读者掌握了基本的鉴定选择方法,就可以规避不安全食品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威胁,并从各种各样的误解中解脱出来。
选蔬菜:七色兼食,以绿为主
在做科普讲座时,常有人问我:“吃什么样的蔬菜既安全又营养?”我提出两句话:“七色兼食,以绿为主;五类俱全,以叶为先。”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按颜色来选吃蔬菜的话,红、橙、黄、绿、紫、白、黑七种颜色的菜都要吃,但必须以绿色的为主;以叶、茎、根、瓜、果的形态选吃蔬菜的话,应该以叶茎菜为首选。也就是说,绿叶菜是排在第一位的蔬菜。
这么说有两个理由。一是绿叶菜比其他颜色的菜营养含量高。根据对各类颜色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,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越是颜色绿的深的菜营养含量越高。如果按营养价值高低对各色蔬菜排顺序的话,就是:绿色>红色>橙色>黄色>白色;不同种类的蔬菜如此,同一种类的蔬菜也是颜色深的营养好,所以买番茄就挑颜色深红的,它的番茄红素要比洋红的番茄高;同一棵菜中,深绿的叶比浅白的菜梗营养高。
二是绿叶菜的抗癌能力比其他菜强。因为绿叶菜里有叶绿素,而叶绿素具有降低癌症风险的作用。你可能听说过什么大蒜、洋葱等蔬菜有抗癌作用,其实比起深绿色的叶菜来说,它们差多了。绿色越深的叶菜里面叶绿素含量越高,抗癌能力越强,特别是能明显降低男性患结肠癌、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。
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,尤其是多吃绿叶菜。一般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00-500克蔬菜,其中绿叶菜不少于200克,其他颜色的菜轮流换着吃,每天也要保持100克以上的量。
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了,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经常吃新鲜的绿叶菜。因此,千万不要害怕菜里有农药残留而不吃绿叶菜,那可是因小失大了。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认为:蔬菜给人类带来的健康益处要远远大于因农药残留引起中毒的风险,因此,为了健康,多吃绿色蔬菜。
怎样辨别和防范“注胶虾”
被注了明胶的虾颜色非常清亮,个头也很大,摸起来虾肉也比较瓷实,但等清洗的时候会发现,虾头特别鼓而且容易剥离,虾头内有明显的半透明果冻样的物体,就像胶水一样。鉴于我国目前“注胶虾”还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方法,为有效防范“注胶虾”问题,同时避免买到质量差不安全的虾,建议在挑选鲜虾或者冰鲜虾时应该要“一看、二摸、三闻”:
一看:首先要看外形,新鲜的虾头尾与身体紧密相连,虾身有一定的弯曲度。如发现在虾头与身体相连处有胶体类透明异物,可以进一步进行鉴别。采取加热或水煮等方法,可以鉴别虾中是否有非法添加物。如用水煮后,胶体溶解到热水中,虾头和身体分离,可基本确定是“注胶虾”。
如在购买冰冻虾时,发现虾头和身体结合得松松的,拎起来后头部和身体之间有缝儿,虾头会拉开耷拉下来,说明虾死亡的时间比较长,已不新鲜了,最好不要购买。
新鲜虾的皮壳发亮,雌海虾呈青白色。不新鲜的虾,皮壳发暗,颜色发红或呈灰紫色,虾的头背部发黑。有些商贩会把新鲜的大虾放在一堆虾的表面,差的藏在中间,你买的时候一不注意,商贩就把坏的给装进袋里了,因此特别要看清楚,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了。
二摸:新鲜的虾摸起来手感饱满,肉质坚实有弹性。如果摸上去虾体松松软软的没有弹性,就不新鲜了。“注胶虾”在头和虾身之间可以摸到有些黏性的透明胶状物。
三闻:新鲜虾气味有点正常的虾腥气,没有异常的气味。死亡时间长的虾一闻就有一股氨的臭味,氨味越大越不新鲜,尤其在加热后更明显。还有一些虾是近海养殖的,打捞时受到渔船的柴油污染,闻起来会有柴油味,也不要购买。
牛奶并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,也不是脂肪越低越好
大家在买牛奶时会看包装上的标签,上面一般都会注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。有人说:“选牛奶,蛋白质越高越好,脂肪越低越好。”对不对呢?
蛋白质、脂肪含量是非常有用的指标,是牛奶内在品质的反映。一般来说,牛奶蛋白质含量高一点,的确说明质量好一些,如果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,可以选择购买。尤其是不靠浓缩等手段提高蛋白质含量,而完全是由于原料生乳的蛋白质高,那确实有价值。
2010年3月生乳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发布后,引起反响最大的指标之一就是蛋白质含量。现在定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.8克/100克,比1986年标准定的2.95克还要低,因此有“倒退”之说。其实蛋白质标准定低也是我国生乳生产实际的反映。据农业部调查,2007年和2008年夏季,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.95克/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%和90%。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都为每3.0克/100克以上,我国也有部分地区的生乳能达到。
蛋白质含量是反映牛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,但市场上标有蛋白质含量3.3%的鲜奶,比标有2.9%的价格要高出30%甚至是50%,花高价买这样的牛奶是否划算呢?其实,对于一瓶250毫升的牛奶来说,两者只差1克蛋白质,仅相当于一个鸡蛋蛋白质含量的六分之一而已。当然蛋白质含量不是牛奶的一个孤立质量指标,往往和其他质量指标相关,可能蛋白质含量高的牛奶其他质量指标也高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总之是否要买,要综合考虑,决定权在你手里。
至于脂肪越低越好,我倒不同意这种说法。科学地来说,所谓好坏,是因人而异的。对有高血脂、高血压、超重等患者来说,须减少饮食中的脂肪,可选脱脂奶。对普通的人来说,倘若天然牛奶脂肪含量高一些,奶香奶味就浓,口感明显好得多;话说回来,一杯脱脂奶和一杯全脂奶相比,脂肪含量只少4克左右,只相当一个老式牙膏盖的体积,在一天中少吃一小块肥肉丁也未尝不可哦。
如要从几种鲜牛奶中挑选出好奶,除了看品牌、产地、标签等内容外,好奶要有“二少一高”,就是细菌污染少、抗生素少,蛋白质含量高。怎么判断呢?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试验。
把等量的备选鲜奶分别装在几个干净的瓶子里,用同样的酸奶分别接种后保温放置一段时间。先看看哪个瓶子里的牛奶先凝结成固态的冻状,再看看那个哪个瓶子里的酸奶凝结得浓厚结实、风味好、口感好,那就挑那个结得又快又厚实的吧,没错的。凝结快,说明牛奶里面细菌污染少、抗生素少。乳酸菌非常害怕抗生素,只要牛奶里面有抗生素残留,乳酸菌长得就慢。而酸奶凝结得越厚实,说明奶里面的蛋白质含量越高。
罐头食品究竟有没有防腐剂?
罐头食品到底有没有防腐剂?以前我真的不知道还有许多人对罐头食品一点也不了解,直到一次到电视台做有关食品安全的节目我才发觉,也许自己在食品研究领域时间长了,我原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,在许多消费者眼里竟真的成了问题。
那次节目要求场上的两位嘉宾在一堆食品中挑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:酸奶、瓶装腐乳、午餐肉罐头、菠萝罐头、包装榨菜、面包、果冻、酱油、花生酱等等。在节目预备时就有好几个人认为午餐肉罐头、瓶装腐乳、菠萝罐头有防腐剂。当我说这些食品中没有防腐剂,但是包装榨菜、酱油里有防腐剂时,一个编导叫了起来:“我一直喜欢吃榨菜,还以为没防腐剂呢!”
网络上“水果罐头添加防腐剂”的文章也吸引了不少点击率。看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真是不对称。国际上强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要性,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真正做好食品安全,必须对食品安全信息透明交流,生产者、政府部门、消费者和专家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充分互相交流了解,这样即使有些误解、恐慌、迷信、不信任甚至笑话也会消除。
就拿“罐头食品都有防腐剂”这个误解问题来说。有的人以为凡是食品要久放而不变质,只有加防腐剂。他们还不了解其实除了防腐剂,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。其中罐头食品的高温灭菌是最成熟、最安全、应用最多的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方法。
罐头食品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而不变质,一个是容器的密封性好,一个是杀菌的温度和时间充分的结果。高温把密封在罐头里的细菌基本杀死了,外面的细菌也进不去,食品当然能放很久也不会坏了。罐头食品的保质与防腐剂毫无关系。午餐肉罐头的标签上可以看到有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,那是为了给肉发红色,起发色剂作用,不是防腐剂。酸奶、瓶装腐乳是发酵食品,本身需要有益菌发酵。加防腐剂会妨碍有益菌的生长,因此也不会加防腐剂。
2012年5月,我看到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的郑重声明:“由于个别网站的不实报道,有关水果罐头添加防腐剂的文章在网络流传,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,协会特出面澄清,以正视听。”
声明要点是:“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头生产和出口国之一,罐头食品质量标准完全与国际接轨,符合国际法典CAC和美国FDA的要求。我国罐头食品被认为是安全、可靠的食品之一,罐头食品的加工无需添加任何防腐剂,罐头食品可允许添加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在所有食品中是最少的。”
我看了声明后不禁摇头笑了笑,心想:与其临时板着脸郑重声明,还不如想一想平时如何与大众亲切地作罐头食品科普交流。流言止于智者,大家有了罐头食品的科学知识,那些无稽之谈就没有市场了。
摘自《什么可以吃:安全食品选购攻略》(马志英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