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看官,帝都的小吃可是丰富多样的哦,来了北京下面这些名吃你一定要尝尝,不然就真是枉来一趟了呢~快来看小编流着哈喇子整理的帝都名吃TOP10吧!
驴打滚
驴打滚又称豆面糕,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,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,然后抹上赤豆沙馅卷起来,撒上白糖就行了。被叫做“驴打滚”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点心做好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,就像驴在地上打滚,扬起灰尘一样,因此得名。
艾窝窝
艾窝窝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,先用蒸熟的糯米晾凉后揉成圆皮,再把桃仁、芝麻仁、瓜子仁、青梅、金糕、白糖等拌和成馅,味道甜而不腻,十分适口。 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,想吃时就吩咐说:“御艾窝窝。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,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“御”字,所以省却了“御”字而称“艾窝窝”。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,明代《金瓶梅》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。
豌豆黄
豌豆黄是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。原为民间小吃,后传入宫廷。清宫的豌豆黄,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,做出成品色泽浅黄、细腻、纯净,入口即化,味道香甜,清凉爽口。因慈禧喜食而出名。其制法是,将豌豆磨碎、去皮、洗净、煮烂、糖炒、凝结、切块而成。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。
糖耳朵
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,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。前人有诗说:"耳朵竟堪作食耶?常偕伴侣蜜麻花,劳声借问谁家好,遥指前边某二巴。"并注说:"糖耳朵蜜麻花,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,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,小糖即俗称之稀也。"
焦圈
北京人吃烧饼,常爱夹焦圈,喝豆汁也必吃焦圈。北京有一个“焦圈俊王”,他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,大小一般,特别是具有香、酥、脆的特点,放在桌上,稍碰即碎。 北京人讲究成龙配套,例如豆汁必配焦圈、辣咸菜丝。
豆汁儿
豆汁儿不是每个人都喝得了的,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,让人闭眼捏鼻子,都难以下咽。第一次喝的人,一口下肚,那表情往往都是龇牙咧嘴。不过你喝过两三次后,可能感受就不同了。豆汁讲究的是烫口时候喝,要喝完满头大汗才好,而且还要配上焦圈、咸菜,缺一样都失色。
炒肝
早晨起来,热热地喝碗炒肝,吃上二两包子,是不少北京人美美的一餐早点。将切成顶针段的熟肠子放入开水中,再放入炒好的蒜酱、葱花、姜末和口蘑汤,下生肝片后勾芡,起锅前加蒜泥就可以了。盛炒肝一般用高桩小瓷碗,转着圈喝,浓浓的是芡汁,嫩嫩的是肝尖,滑滑的是肥肠。
爆肚儿
一个羊肚可分为肚板儿、肚领儿、葫芦、大草芽儿、散丹、蘑菇、蘑菇头儿等部位,区区数斤的一个肚被分为十几个部位,分爆分食,算是天下独有。爆肚是讲究火候的,要嫩要脆才是最好的!
卤煮火烧
卤煮二字的意思就是与多种香料同煮,火烧二字则说明了其主料。卤煮火烧是从宫廷的苏造肉演变而来,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投入用多种香料、调料配制的卤汤煮,快好时放入死面火烧、炸豆腐片,待到肠、肺烂熟,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,小肠切段,肺、火烧、炸豆腐切块,浇卤汁,加蒜汁、酱豆腐汁、香菜,醋、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。
灌肠
据《北平旅行指南》记载:“粉灌猪肠要炸焦,铲铛筷碟一户挑,特殊风味儿童买,穿过斜阳巷几条”。每到春节北京的各大庙会上都可以吃到灌肠,一个圆形大的饼铛,炸着粉红色的灌肠,在炸制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就是火侯,炸老了灌肠是硬的,炸嫩了灌肠就软了,最好是外焦里嫩,吃起来的口感才是最美的。炸好的灌肠,要浇上蒜、盐、水调成的汁,用竹签扎着吃,别有风趣。